荣誉资质

分类:

李斯小篆书法作品欣赏,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

本文摘要: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特点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体比例为3:2左右。2、是笔画斜平竖直,圆劲均匀分布,笔画大致相同。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居多,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裕欢乐。 3、是均衡平面,空间拆分平衡与平面是篆书的独有魅力。平面不仅不存在于左右平面,上下平面,而且还不存在于字的局部平面,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平面。 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前端的垂脚。

开云手机app

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特点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体比例为3:2左右。2、是笔画斜平竖直,圆劲均匀分布,笔画大致相同。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居多,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裕欢乐。

3、是均衡平面,空间拆分平衡与平面是篆书的独有魅力。平面不仅不存在于左右平面,上下平面,而且还不存在于字的局部平面,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平面。

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前端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始皇26年,在李斯7a64e59b9ee7ad9431333431363666的建议下,秦始皇公布政令,在全国“书同文字”。

李斯不作《仓颉篇》,赵高不作《爰历篇》,胡毋敬不作《博学篇》,皆使用新的增补的小篆书体,以此施行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具有类似的地位。

因李斯在小篆增补和推展方面的功绩,历史上曾给与了他极高的评价。唐代李嗣真《书后五品》称之为其书法为:“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忘门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窦臮《述书赋》亦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习之宗祖。”就是放到整个书法史中去关照,能自始评价者,堪称不多。李斯所留给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巡行,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品。

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皆无所写,但历年来史料都相信必出李斯之手,这里权从旧说道。载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

七处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就没有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就亡佚。峄山刻石原石早就毁坏于兵火,宋元两代都也曾所作刊行,至今仅存。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天然的石柱,横画皆呈圆形弧曲状态,其弯曲以及斜曲之笔,均圆畅流美,大自然生动,气息古厚,为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

惜其篦泐太甚,几无完了字,作为范本,不会给临习者带给较小艰难。会稽山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

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覆以,但其字迹完全全部损泐,后经逃难刊行,书法已板滞无神,丧失原刻风貌。要之,能全面体现李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中选了。尽管有学者考据出有《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互为较,要不似秦篆原貌多多。

拓展资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拒绝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停止使用各诸侯国留给的古文字,不准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之后命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乃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均所取史籀大篆或甚省改为,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推崇大篆而卑称之为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展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自学课本,可供人绘画。

旋即,李斯又使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建构的一种书体,超越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构成新的书体——楷书。从此,楷书之后作为官方月书体,始自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风行才日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楷书因其独具一格,颇受后人青睐。

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为、草、隶、篆,隶、篆占到其半壁江山,这全部都是李斯的功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为什么说道李斯写出的小篆最差李斯建构的小篆呈圆形长方形,线条典雅简洁,具有严苛的比例,闻又变得质朴有力。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古朴和平,而且有规难以确定,是诸法篆与理解文道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因此,鲁迅也说道,秦朝李斯的小篆版流露出“ 质而能勇”的感觉。权李斯有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出名姓氏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小篆是李斯所创吗?小篆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字体,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休止符,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相当大的起到。千百年来,秦朝宰相李斯在秦统一后将大篆(籀文)修改为小篆的众说纷纭流传很广。

标准化著作莫不沿用此说道。但是,另有一些学者指出,此说道依据严重不足,其主要论据是:小篆是秦代文字的众说纷纭没史料依据,《史记》关于秦统一文字的记述仅有“书同文字”、“周道废置,秦拨去古文”两句,并解释秦国创小篆,更加无李斯建小篆的意思;对李斯一生轶闻琐事皆有详尽记述的《史记·李斯传》只字未提李斯不作小篆的事。因此可以认同,小篆构成于秦统一之前。

秦始皇不过将其规定为全国的统一文字而已,并非新创。然而,小篆到底构成于秦统一之前的何时,众说纷纭又不尽一致。

一种意见只是驳斥秦代李斯不作小篆,至于小篆明确传世何时却言之未知。如南宋范成大撰《跋〈灭族楚文〉》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43739中就有“小篆非出有李斯”之语;民国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叙平先生在《中国文字之变迁》一文中也写到:“小篆就是秦文,李斯要废置六国异形文字,用秦文来统一它,并没另自创小篆。

”另一种意见则依据对战国时期秦国文物所载铭文和当时人书法字体的实地考察,在驳斥小篆为秦统一后李斯所创的基础上,进而明确提出小篆为战国文字之说道。对古代文字研究造诣很深的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中就所持这种观点。各派论者各持己见,孰是孰非,并未有定论。

李斯小篆宝字宝谁被指出是李斯后书写小篆的第一人李阳冰被指出是李斯后书写小篆遗文第一人李阳冰[1] lǐ yáng bing(生卒年不可考),大约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较少温,汉族,谯郡(清领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赵郡(清领今河北赵县)叛,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清领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寄寓云阳(今陕西泾百阳)。初为缙云令其、当涂令其。李白族叔。

为李白不作《草堂集序》,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均富文词、度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得胜利。

他贤词章,工书法,回答尤精小篆。自居“斯翁之后,以后小生,曹喜、蔡邕严重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耿直,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答后身。

”甚至被后人称作“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秦代小篆名家李斯.汉·魏·晋各个时期都有书法家,他们分别是( )( )( )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尤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的中国书法转入了全面心态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均补,各种书体交相发展。这时,楷书已回头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期,辈出了众多知名书法家,这其中经常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同时也经常出现了无数青史无名的北碑书家。

更加最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最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沦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置汉献帝,在洛阳拥立,国号为魏。刘备、孙权于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

由此,中国历史上构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三国之后为晋代,晋又分成东晋、西晋。西晋自265年司马炎废置魏主曹奂始至316年愍帝司马邺止,共52年。

  从三国到西晋,楷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楷书写。曹魏知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图15)、《不受禅表碑》(图16)、《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上尊号碑》和《不受禅表碑》皆为曹丕称帝立,是典型的官方楷书,书体方正、气度肃穆,以回应碑文的精神,由于过分特别强调波滚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黄初残碑》,风格较为端庄秀美。  除肃穆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便书写和刻有的碑石,如《鲍寄神跪》、《鲍捐出神跪》、《李苞通车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于简牍书法,有大自然飘逸的意趣。  泰始 (齐王曹芳240~249) 时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楷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格》指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有所不同,知名碑刻有《天发神谶(chèn)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图17)又名《天玺纪功颂》或《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年)立石,此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长,笔墨处如斩杀拦,纵画垂针出锋,世称“推倒韭叶”,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有的书法作品。

  《谷朗碑》(图18)是楷书向楷书过渡性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滚,但楷书的笔法仍未成熟期。  《禅国山碑》(图19)为篆书,笔法高亢,结法与隶法有相连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西晋因禁令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较少,知名碑刻《郛(fú)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格》、《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楷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发掘出较早,字画明晰如新刻,可看见当时楷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令立碑,墓志因此渐渐蓬勃发展,和南北朝的墓志有所不同,它实际是放到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知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特别强调方棱挑法的楷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

  楷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楷书过分执着波滚的装饰性,逆飘逸大自然的挑脚为棱角规整的挑法,波势趋向方平,起笔特别强调方拦,千篇一律,因此精致多姿的汉隶南北末路。这种一般性的楷书到魏、晋,堪称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洁省便的楷书蓬勃发展,这样楷书代替楷书就出了必定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存留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金刚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出的《记起帖》。  《记起帖》(图20)的字体归属于章草,它和发掘出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近,虽然纸质疲敝,字伤补,但仍能看到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

  西晋知名的写本有新疆发掘出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近。  新疆罗布泊古代楼兰遗址曾找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说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相若隶楷之间的楷书外。

  罗布泊发掘出的木简中,年号最先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最重要资料。  魏晋知名的书法家有锺繇(yáo)、千户所刘诞(jì)、千户所瓘、卫恒、卫铄、胡昭、韦生下、皇象、苏建、索靖、陆机等。我们主要讲解一下锺繇和卫门书家。

  一、锺繇(151—230)字元经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魏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锺太傅。  锺繇书法自学曹喜、蔡邕(Yōng)、刘德升。他博得众长,擅长于楷书、楷书、行书。

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了解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细致,茂盛幽静,自然天成,无雕饰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具有浓烈的楷书气息,风格典雅,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序》被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通称作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相提并论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并未所述,古临本有《荐季直表》(图21),毁坏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

刻有帖有《重申表格》、《贺捷表格》、《力命表格》、《墓田丙舍帖》等。据传魏《上尊号碑》、《不受禅表碑》亦为锺繇所书。  《重申表格》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额施明德,法度森严,具有晋以后书法风格,有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重申表格》收益《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贺捷表格》(图22)又名《戎路表格》、《贺克(Kè)捷表》,是锺繇书法中最具备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有许多楷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格》有《郁冈斋》帖本。  《力命表格》,楷书8行,《慢雪堂帖》中镌刻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二、“卫门书派”  卫门书派是魏晋时期由山西河东安邑(今夏县)千户所刘诞创办的书法流派。从魏到东晋、从卫觊到其子千户所瓘,到其孙卫恒,到卫恒的从妹卫夫人祖孙三世,在一百六七十年内领袖书坛。  元代郑杓的《衍极录》内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记载了从三国魏时的千户所觊到中唐五、六百年间书法传送的次第。其文曰:“魏晋间,卫氏三世能书,千户所觊与其子瓘,及闻胡昭、韦生下、锺繇;瓘及子恒,俱学于张芝;恒从妹卫夫人亲受于蔡琰。

”此言卫门书派之出处,为集前代、当时诸名家之大成者。  接着郑杓又描述卫门书舞会其后书法之影响说:  “千户所与王世为中表格,故羲之父不觉得之,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上之及王蒙之子建,故诸王世传家法。献上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敬,僧虔传萧子云。

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东流均出于二王也。随释智永,羲之七世孙也,甚能记其学,又受法于子云。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

欧阳询都需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云虞、褚同师史陵,陵,隋人也。欧阳询传陆柬之,柬之及闻永师,又世南之甥也。

陆传子彦远,彦远及张旭;彦远,张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余论,以擢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崔邈等二十余人。

释怀素闻于邬彤,柳公权亦得之,其流实出于永师也。徐浩传子璹及皇甫暇。崔邈记朱长文,韩方明受法于璹及邈。

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归厚传侄纬,纬传权判、张丛、崔弘裕。

弘裕,禹锡外孙也。弘裕传卢潜,舟记颍,颍传崔纾。柳宗元传房直温,有刘埴者,亦得一鳞半甲。

”  卫氏书法之传授世系历历可察。再行充之以人们熟悉的王导曾精研千户所瓘书法及卫夫人传授王羲之这两层内容,我们可以很确切地绘制卫门书派传授世系的图表来。  卫氏一门,既有卓越的创作实践,又有杰出的理论建树。

卫恒撰《四体书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书法的著作。其实践中,汇古熔今,含英咀华,共创;其理论,格兰幽探微,居高临下,既是对前代书法的高度理论总结,对后世书法又具备深远影响的启蒙运动、指导意义。根本没哪一个家族能象安邑卫氏一样,对中国书法的进程产生过如此根本性的影响。他最大限度地横跨了时空,象一把神秘的巨伞,覆盖面积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书法历史,就连羲、献上一族与之比起,也决不虚曜失色。

  由上文可见,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涵括历史上的知名书家,完全无一不是卫门的绪传。  从而奠定了卫门书派定于一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  东晋书法  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定都建康,与北方诸国僵持,到420年刘裕废置晋帝立宋,其间共104年,史称东晋。

东晋的书法,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超过了历史上的高峰。东晋书法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杰出代表。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较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科山东临沂)人,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最出色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习字较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文藻隶、草、于是以、讫各体,博采众长,补精诸体,挣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王羲之作品已无真迹传世,我们所看见的都是摹本。

其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所画拜》;草书《十七帖》、《游目帖》、《上虞帖》、《寒切帖》、《袁生帖》、《王略帖》、《近宦帖》、《此事帖》;行书《姨母帖》、《慢雪时斋藤帖》(图23)、《亡国帖》、《得示帖》、《兰亭序》、《二谢帖》、《命桔帖》、《官奴帖》、《孔侍中帖》、《东山帖》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祥和大自然,笔势直白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论曰:“飞舞若游云,矫若惊蛇”,其中行书《兰亭序》最具备代表性。  《兰亭序》(图24),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张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首,系由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建禊”,会上各人做到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快乐之情,抒写作者好景不常,轮回世间的感叹。

法帖据传之本,共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字法、笔法都很极致,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逆。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引《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世唐冯承素白描“神龙本”为最佳,此本图画细致,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以求反映。  《兰亭序》展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低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获得了充份展现出。古人称之为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谓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于书法,其中小儿子王献之尤为引人注目。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出生于山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知名书法家。王献之做到简文帝驸马后,调任中书令(非常7a64e4b893e5b19e31333332613730于宰相)。

但其政绩颇高他的书名显要。王献之书法最不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作“二王”。  张思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的书法造诣:“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加进一门。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业于行,草义一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尤为风流者也。”  他的知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遗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

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松帖》(图25)、《兰草帖》、《地黄汤帖》、《送来梨帖》、《十二月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多达其父,米芾称之为他“运笔如火箸所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所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说其父“改为其体”,至为其书艺建构上的胆略,千古被后世褒称“小圣”。  除羲、献上父子之外,东晋还有不少其他书家,他们主要集中于在当时的旺族门庭。其中王、郗、庾、杜等大家族皆显赫一时。

经常出现了王敦、王导、王洽、王廙(Yì)、王荟、王恬、王洽、王邵、王徽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郗鉴、郗愔、郗昙、郗超、郗浚(王羲之妻)、庾亮、庾怿、庾翼、庾冰、谢尚、谢安、谢万、恒温、杨羲等,都是知名书法家。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下面我们理解一下东晋碑刻。由于曹魏禁碑,以至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Cuàn)宝子碑》、《枳阳府君神道阙》(图26)、《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是这一阶段杰出代表。  《爨宝子碑》(图27)是知名的晋代碑刻,大亨四年(405)初建今云南南宁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发掘出。此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不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

此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并称作“二爨”。  《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弯曲,似隶似楷运笔多篆籀意趣,古雅朴质,是知名楷书碑刻之一。  《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天理,有的笔法虽带上隶意,但已是浓厚的楷书特点。

  东晋墓志近年发掘出较多,具备代表性的墓志有《杜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略为贞书写刻有较随便草率,字体不隶不楷,结体很有拙趣。


本文关键词:李斯,小篆,书法,作品欣赏,的,特点,及,意思,开云手机app

本文来源:开云手机app-www.juovimro.com

返回列表